第1423期:《湖南大学报》

当前上好思政课的有利条件


   期次:第1423期   作者:刘 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查看:106   





  在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 379 个字,从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四个方面,对办好思政课的有利条件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第一个有利条件,即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
  所谓“根本保证”,我觉得可以将其理解为“生命线”。也就是说,党的高度重视是办好思政课的生命线。总结党的历史,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对于思政课而言,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尤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摆在办好思政课的四大有利条件之首,充分体现总书记对于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之关键的精准把握。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个有利条件,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是办好思政课的有力支撑。
  我个人的理解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撑。一方面是理论支撑。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的鲜明特征便是“以理服人”,而要实现以透彻的理论说服人,首先意味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清楚,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而要将这些方面向学生们讲清楚,离不开“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入”。
  另一方面是现实支撑。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 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也经常引用这句话。尽管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言说的语境也大为不同,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强调没有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理论。如果说,理论能不能说服人,在于它是不是彻底的,那么理论是不是彻底的,则不仅仅取决于理论本身,还取决于理论所面对的现实,或者说取决于理论对于现实的穿透力、解释力和生命力。要说明这一点,归根到底要让直面现实,用事实证明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说服人,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客观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19 大报告中将其概括为十个方面。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有力支撑。
  第三个有利条件,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办好思政课的深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概括起来,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办好思政课的深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思政课肩负着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应当将思政课深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让思政课变得鲜活而生动,充盈而饱满,充分发挥出思政课在引领新时代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的深厚软实力。
  第四个有利条件,即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个统一”的重要讲话无疑是对思政课建设的规律和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阐发,是上好思政课的方法指南和根本遵循,是每个思政人努力的方向。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一场讲话,还是一封贺信,表达了对思政人的鼓舞和激励;还是一颗定心丸,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坚定了思政人的信心和决心;更是发令枪,动员令、集结号,为办好思政课,凝聚更大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么多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